布農族是敬老的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,早期社會沒有法律沒有任何政府機關來管理社會的治安和事情,完全是靠著祖先定下的”禁忌”做為倫理道德的準則及日常生活的規範。目前全省的布農族人數以南投縣最多其分布於臺東、花蓮光復後,民國三十五年花蓮縣政府特設山地室以為輔導合併其部落分屬萬榮、卓溪兩鄉其中立山、崙山二村為與泰雅族共居者,而卓溪鄉布農族最多成了東台布農族的中心;布農族每戶農田稀少素以燒山開路,輪耕為慣例其建築以石壁、石板為特色均以現代水泥取代。在節慶方面以配合農、漁、獵、、等季節性禮俗活動。都必須嚴守傳統禁忌以確保安全並祈得豐收及平安族人皆來祈禱、歌舞來表示,馬遠村原名”馬猴宛”於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改名為馬遠村並設立村辦公處。
台灣原住民族當中,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,是以「八部合音」聞名於世的布農族。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(祈禱小米豐收歌)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,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,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,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、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,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。每年十一~十二月之間,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,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,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,一起合唱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。族人相信,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,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。因此,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。歌聲一開始,其實只有四部合音,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,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,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。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,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。除了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,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。